Powered by HKers Marketplace Platform

正體中文   |   Login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

9786263107120
Select Quantity :
Description

在健康假設和審美文化的外衣下,到底包裹了多少東西?
為何現代人不分胖瘦,都對體重增感到如此恐懼,罪惡滿懷?

◢◤◢◤面對假「健康」之名合理化的*集體恐懼*與*內化歧視*,
肥胖不是醫療議題,是關乎正義的社會議題◢◤◢◤


★★★★《不只是厭女》《厭女的資格》作者凱特‧曼恩最新力作★★★★


▼生活中,胖孩子的瘦父母會被假設飲食起居照護不周,而受到指責和羞辱。
▼校園裡,教師經常認為肥胖兒童有學業上的挑戰,卻忽略嘲笑、霸凌等造成拒學的社交影響。
▼職場上,其餘條件相同時,肥胖求職者較難獲得僱用。肥胖女性受到的工資懲罰高於肥胖男性。
▼社會面,肥胖者背負耗費公共醫療資源的汙名,與此同時,吸菸、酗酒或熬夜則只被視為個人行為。
▼醫療上,肥胖病患較容易因假設病況「減重就會改善」,而延遲醫療或遭到誤診。
▼司法上,肥胖女性不會遭到性侵的迷思和隱形歧視,可能使加害人被輕判。

肥胖如何從一個單純的外在條件,變成對一個人在智識、性格、乃至道德上的判斷依據?
  
◇◇◇◇◇◇◇◇◇◇◇◇◇◇◇◇◇◇◇◇



曼恩因兩本前作成為廣受注目的女性主義新星,她卻用各種方式逃避露臉宣傳,因為她覺得自己「太胖」。她坦言自幼因身材而受到欺凌和貶低,導致她極度節食,時而暴食。她細數自己人生的重要時刻:婚禮、當上教授、女兒出生的時候,腦子想著的都是自己「太胖」。作為一名女權哲學家,她想要相信自己不受文化煤氣燈的影響,但她無法。

曼恩以本書揭露自己長年與內化的「體重羞恥」拉鋸的生活。她發現,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從種族到貧富到性取向,每一個類別中的隱性偏見都在減弱,除了一項例外:體型。曼恩將個人故事與其擅長的嚴謹研究、標誌性的尖銳分析結合,對各種肥胖汙名一一提出反證,揭露人們是如何以「健康」之名合理化體型歧視,進而導致我們對一個人的吸引力、毅力、智力做出毀滅性的假設,以及這如何與其他壓迫系統相交叉,甚至造成工資差距、醫療忽視、教育成果不佳。

曼恩提出一種新的「身體反思性」政治——徹底重新評估我們的身體在世界上存在的目的:它只為我們存在,不為其他人。當談到肥胖恐懼症,解決辦法不是更愛我們的身體。相反,我們必須瓦解控制和約束我們的力量,重塑世界以適應各種體型的人們。

Share to friends


Related Products

落葉飛花: 香港三毫子小說研究
£ 16
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
£ 9
聽說長洲
£ 25
迴響粵語文學期刊 (早期)3-18期
£ 7
通學3:香港傳說(2021再新版)
£ 15
通學9 : 廣東話給我們的人生課 通學9 廣東話給我們的人生課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