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味手帖 18: 一個慶典, 一百種未來
Author : 地味手帖編輯部
Publisher : 裏路文化有限公司
16個慶典 × 13場真心說 × 14個物件
= 100種地方未來
慶典,是為了把人找回來和留下來
|本期特輯──一個慶典,一百種未來|
自1990年代,全台各地湧現了以產業、文化、生態等為特色主軸的大型節慶,如雲林古坑咖啡節、平溪天燈節、苗栗桐花季、墾丁風鈴季……等活動,加上週休二日的休閒時代來臨,數十年間各地呈現「瘋節慶」的景況,也形成全民假日跑活動的熱潮。
節慶/慶典的誕生,原本是想在既有的社會秩序和人際關係獲得暫時的鬆綁,是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特殊時刻,具有顛覆與改造社會秩序的能量。當這股能量與「地方」結合,除了聚集人流和活絡地方經濟之外,還可以如何運用?這一期,我們觀察到近十年來許多地方團隊將舉辦慶典活動視為改變地方的方法,自主籌辦或藉由公部門資源,以生活在地方的人為主體,主動打造屬於「地方的未來」。
於是,我們聽到了好多種聲音和期待:
「我們做這些事是爲了可以生活在這裡,可以創造一個環境,讓大家永續生活在這裡,包含人或動物、植物,也讓部落小孩自在又自信的生活在這裡。」──森川里海藝術季
「貼近地方需求,讓在地人都有可以展現的舞台,才有可能一直走下去。」──木梓火把遊庄
「我們只要把在地的文化和餐點演繹好,其實會有人來關注這塊地方。」──左鎮月食祭
「留下來生活才能持續與地方連結,與節慶期間連結到的緣分持續深化、建立關係,共同面對地方的處境。」──今秋藝術節
「這是返鄉與移居的人們合力送給家鄉的一封情書,內容投注了期待、自我認同與對於未來無盡的想像。」──伏流祭
特輯總計訪談邀約16個地方慶典的策畫團隊,以深度訪談、對談和現場交流等方式,蒐羅各個慶典的心法,其中更以「如何辦一場地方慶典」為題,整理成「組織篇」、「田調篇」、「志工篇」和「宣傳篇」等實用環節Know How,瞭解一場有趣好玩的活動背後該如何運作。
而不管慶典規模大小、不管團隊組織新舊、不管主辦方是官方或民間,綜整舉辦和承辦慶典的出發點,都是以「生活在地方」為考量而思考的未來性,而非經濟產值先行的單一未來,共同核心是「把人找回來和留下來,好好生活在地方」。
未來從未定型,只要對理想生活仍有期盼與想像,地方慶典就沒有結束的一天。
Related Products





